脊椎保健之二
DIY Part II 脊椎神經痛點檢測
撰文/ 李強生 (現職文化大學推廣部經絡講師)
「脊椎與內臟之關係」本文特別針對「脊椎神經與各臟腑可能所產生之病變暨自我檢測」做說明。
「脊椎神經學」之理論,人體脊椎總計二十六節,其中脊椎神經共三十一對,從大腦、小腦、延腦開始,經頸椎、胸椎、腰椎、薦椎至尾椎,分佈於脊椎兩側,周匝而成,並與各器官及內臟神經有相互關係,細分如下:
頸椎C( CERVICAL )七節,頸椎神經八對。
胸椎T( THORACIC )十二節,胸椎神經十二對。
腰椎L( LUMBAR )五節,腰椎神經五對。
薦椎S( SACRUM )亦稱仙骨或稱 ? 骨一塊,薦椎神經五對。
尾椎 Co ( COCCYX )一節,尾椎神經一對。
因此,背部脊椎與脊椎兩側若有痛點發生時,有時並非單純的肌肉拉傷,有可能是因為脊椎側彎,或脊椎轉位與脊椎發生病變所致,當然,也有可能是臟腑病變所引起之疼痛。
脊椎神經與內臟之關係
內臟器官產生病變時,可能會在脊椎兩側所對應之神經點上有痛點發生。例如腎臟功能較弱的人,常會感到腰酸、頻尿、不耐久坐,其痛點可能在第十二胸椎至第五腰椎之間。
再者,如孕婦也常會有腰部酸痛及下肢水腫等現象,因為胎兒重量所致,不僅常使腰椎神經與坐骨神經受到壓迫,也容易使骨盤移位。產後若沒有作適當復健(懷孕時不宜做推拿、指壓、整椎等整復動作),長期骨盤移位將造成坐骨神經壓迫,不僅腰部酸痛,還可能發生泌尿、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,如:子宮收縮不良、畏寒、腹瀉、下肢無力、靜脈曲張、月經不調、膀胱炎、腎臟炎、便秘、痔瘡等。脊椎神經與內臟之關係可參考圖1。
脊椎如人體之高速公路
脊椎神經從大腦、小腦、延腦,再從頸椎第一節一直到尾椎,全程節節貫穿,任何一節發生問題,都可能會逐步影響到其它臨近的脊椎,甚至於全身。脊椎就像人體的高速公路,不僅維護輸送養份到五臟六腑,還負責傳送各項指令,使內臟獲得良好的控制與平衡。如果脊椎側彎或脊椎轉位時,就像高速公路路況不佳,有障礙物影響,相對的影響到全身的新陳代謝,故而對人體而言,脊椎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。
脊椎與全身器官之關係
脊椎神經不僅與全身器官的運作有密切關係,還跟身體各部位關節活動及肌肉的酸痛有關(參圖1、圖2)。
大體而言,頸椎七節的八對神經,影響到頭面五官、頸、肩、肘、手及腦神經等系統,如頸椎移位所造成之頸部神經壓迫,易發生頸部僵硬酸痛、頸連肩痛、手麻、頭暈、頭脹、偏頭痛、睡落枕、失眠、高血壓、眼疾、眼睛酸脹、視力糢糊、鼻塞、鼻炎、喉嚨發炎、甲狀腺過敏,及顏面神經失調、三叉神經痛等症狀。
頸椎神經受壓迫後,可能發生以下症狀( C 1 表頸椎第一節神經,餘此類推):
C 1 │頭痛、失眠、高血壓、倦怠、眼睛酸脹、記憶力衰退、焦燥不安、發燒。
C 2 │頭暈、頭重、頭痛、眼疾、偏頭痛、顏面神經痛。
C 3 │頸部兩側僵硬酸痛、咳嗽、夜眠差、三叉神經痛。
C 4 │肩膀僵硬酸痛、打噴嚏、喉嚨積痰、鼻病。
C 5 │上臂外側無力、酸麻脹痛、扁桃腺發炎。
C 6 │前臂外側、姆指、食指無力、酸麻脹痛、手腕痛。
C 7 │前臂外側、中指、無名指無力、酸麻脹痛。
C 8 │前臂內側、小指無力、酸麻脹痛、氣管炎。
胸椎十二節│十二對神經( T 1 表胸椎第一節神經,其餘類推):
T 1 ~ T 4 :主司心肺功能,如心臟、氣管、食道、胸腔等,細分如下:
T 1 │上臂內側無力、酸麻脹痛、哮喘、氣管炎。
T 2 │上臂內側腋下、酸麻脹痛、手臂無力、胸悶、胸痛。
T 3 │上背部無力、酸麻脹痛、支氣管炎、喉嚨炎、感冒、食道炎。
T 4 │後背部膏肓痛、胸悶、胸痛、呼吸困難。
T 5 ~ T 8 :主司消化系統,如胃、脾、肝、胰、膽、小腸、十二指腸等。
T 5 │後背神經痛、肋間神經痛、心胸痛、心律不整、肺炎、面皰、粉刺、打嗝、肝病。
T 6 │後背神經痛、肋間神經痛、肝病、胃痛、胃脹氣。
T 7 │後背神經痛、肋間神經痛、腹痛、胃潰瘍、胃下垂、糖尿病、十二指腸潰瘍。
T 8 │下背神經痛、肝炎、糖尿病、手腳冰冷、畏寒、貧血。
T 9 ~ T 12 :主司泌尿系統,如腎上腺、盲腸、腎臟、輸尿管與大腸。神經受壓迫可能有腎上腺炎、小腸炎、倦怠、腎臟炎、便秘、腹瀉、頻尿、膀胱炎等現象,細分如下:
T 9 │下背痛、肋間神經痛、腎功能不良、身體水腫、排尿少、頻尿、濕疹、高血壓、血液循環不良、低血壓、痛風、關節炎、帶狀 ? 疹、前列腺障礙等。
T 10 │下背痛、腎臟炎、倦怠疲勞、痛風、動脈硬化。
T 11 │下背痛、腎臟炎、大腸炎、小便白濁、性功能減退、靜脈曲張、風濕。
T 12 │下背痛、下腹痛、腎臟炎、不孕症、痛風、食慾不振。
L 1 ~ L 5 :主司生殖系統,如輸尿管、卵巢、輸卵管、子宮、輸精管、生殖器、下腰、膝、坐骨神經,相關神經壓迫後可能發生之症狀如:卵巢炎、排尿困難、月經失調、不孕症、頻尿、坐體神經痛等,細分如下:
L 1 │腰部無力、酸麻脹痛、下腹部疼痛、卵巢炎、子宮炎、排尿困難、陽萎。
L 2 │大腿中段酸麻脹痛、排尿多、便秘、膀胱炎、靜脈曲張。
L 3 │大腿下段無力、酸麻脹痛、腰痛、膝蓋無力酸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足部發冷、下腹痛、月經失調、下肢循環不良、子宮炎、卵巢炎。
L 4 │小腿內側至足部無力、酸麻脹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腹瀉、頻尿、子宮發炎、前列腺障礙、不孕症等。
L 5 │小腿外側至足底無力,酸麻脹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起立動作緩慢、排尿少、小便白濁、關節炎、尿毒症等。
S │薦椎主排泄系統,如直腸、肛門、攝護腺,其神經系統受壓迫可能發生如下:攝護腺炎、大小便失禁、不耐久坐、痔瘡。
Co │尾椎主排泄系統,如直腸、尾椎、肛門,其神經受壓迫可能症狀如肛門炎、尾椎痛、痔瘡、大小便失禁。
脊椎檢測DIY( Part II )
脊椎背根神經壓迫痛點反應檢測,步驟如后:
( 一 ) 請受測者俯臥,整脊床或指壓床頭部有凹槽,一般居家床無凹槽設計,因此,可在受測者胸部墊一個枕頭再趴下,並將嘴巴張開(圖1)。
( 二 ) 檢測者立於受測者左側(檢測者若慣用左手則立於右側),受測者用右手姆指,從頸椎正中線(即督脈,註1)開始逐節輕壓到薦椎尾端,看在哪幾節會有痛點反應,並用貼紙標記下來,再進一步查照脊椎神經受壓迫可能發生之症狀(圖2)。對照是否有上述徵兆,若有宜進一步向醫生求診。
( 三 ) 檢測者立於受測者左側(慣用左手者相反),用姆指沿頸椎之脊椎正中線旁開兩側,同身寸約一寸半(註 - )之距離,即中醫足太陽膀胱經(註 R )之經絡,先右側再左側,或先左側再右側,逐步逐節用姆指,輕壓至薦椎尾端(如附圖三),看看兩側那幾節有痛點,並用貼紙標記出來,再進一步對照(附圖二),是否有圖表內所示之症狀,若有宜進一步向醫師求診。有時在痛點測試時,會雙側都有痛點,有時為單側,視個別狀況而不同。
註釋
註 1 :任脈在前,督脈在後,從頭頂部沿脊椎本體中心線,至脊椎尾端為止。本文係以脊椎為主,故以啞門穴起至腰俞穴止。詳情可自行參考針灸腧穴圖譜。
註 2 :同身寸一寸半,即以受測者之體位為基準,並以受測者食指與中指併儱之寬度為之,如小孩子即約成人一根指幅寬度即可(如附圖三)。即是以小孩子為主。
註 3 :足太陽膀胱經,本文係以脊椎為主,故採足太陽膀胱經,自天柱穴起至白環俞穴止,計二十一穴,約當位於脊椎兩側,旁開一寸半之距離。詳情可參考相關針灸腧穴圖譜等資料。
附註(一):受測者將嘴巴打開之目的:係在防止檢測者在姆下壓在脊椎或脊椎兩側時,俾使整個胸腔放鬆,避免叉氣、煞胸或受內傷,亦可採檢測者下壓時,請受測者順勢吐氣加以配合。
附註(二):脊椎神經係在當節脊椎之下緣,如第七胸椎之神經,即位於第七胸椎下緣與第八胸椎之間,餘此類推。
附註(三):第一頸椎因位於頭顱內,故用手所能測到的僅為頸椎第二節,而非第一節。
附註(四):除了逐節計算第幾節脊椎之外,亦有快速尋 找脊椎定位之方法。
C2 │頸椎第二節,位於枕骨最突出處。
C4 │約於七節頸椎之中間,即約二分之一處。
C7 │約頸部最下端突起處,即大椎位置。
T1 │即大椎下端之脊椎。
T4 │即胸椎第四節,約於肩胛骨(俗稱飯匙骨,台語發音)內側之最突點水平連線處,即膏肓穴之水平交會處。
T7 │即後背肩胛骨(俗稱飯匙骨,台語發音)之最下端水平交會處,即經外奇穴、銀口穴之水平交會處。
T12 │即第十二根肋骨前緣之水平起始點。
L2 │即第十二肋骨尾端之水平交會處。
L4 │即薦椎上端之第二節脊椎位置,並可搭配骨盆上端兩側水平交會處,但若骨盤移位,此法可能失準。本文所附照片,係以孩童為參考,其(附圖四)之圓點所標示之位置,分別為 T4 、 T7 、 L2 、 L4 等位置圖。
L5 │即薦椎上端之脊椎即是。
參考資料
1. 《巴氏神經學》, Murray L. Barr John A. Kiernan ,藝軒圖書。
2. 《骨科學原理及應用》(上冊),傅宇輝編,大中國圖書公司。
3. 《身體檢查與評估》,陳志遠編譯,南山堂。
4. 《人體的地圖》,高橋長雄,暢文。
5. 《肌肉徒手檢查技巧》,丁建華,南山堂。
6. 《中醫推拿學》,曹仁發主編,知音。
7. 《針灸腧穴圖譜》,陸瘦燕、朱汶功,文光圖書。
8. 《人體自律神經系病變之症狀》,美國 CHIROPRACTIC 。
9. 《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》,林泉輝,眾文圖書。
|
|